社会媒体报道
社会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社会媒体报道>>正文

【长江日报】湖大教授40年跟访“第56个民族” 见证基诺族从“刀耕火种”到小车别墅

作者:  编辑:历史文化学院  审稿:文宣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16   阅读量:



基诺族的原始村寨。

郑晓云(中)与基诺族伙伴合影。

□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鲜文涛

1979年6月,国务院正式确认生活在云南景洪的基诺族为单一民族,成为我国第56个民族。1983年,从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云南省社科院的年轻学者郑晓云选择基诺族为研究对象,开始长达40余年的跟访。

长江日报记者3月15日获悉,现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的郑晓云新著《大转型时代的影像记忆·基诺族图片志》出版,书中刊载了由他拍摄的360多幅基诺族人民的珍贵图像,为该民族留存了丰富的文化记忆和学术研究素材。

■ 与当地人同吃同住

“和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他成员一样,基诺族拥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但此前对他们知之甚少。作为一名家乡在云南的人类学学者,我希望记录下他们真实的生活。”

郑晓云在20世纪80年代连续不断对基诺族进行调查研究,每年都有几个月到半年多的时间在基诺山间行走,走遍当地大大小小40多个村寨,和当地人同吃同住,留下大量影像。

《大转型时代的影像记忆·基诺族图片志》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基诺族社会和文化状况,包括基诺山区的自然状况,基诺族的居住环境、生产劳动、手工技艺、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音乐舞蹈、服饰习俗等,展现了基诺族人民生活最原始、最真实的景象。

他介绍,基诺族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千百年来以山地农耕为根基。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外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基诺族社会也进入了社会文化大转型时期,很多社会文化现象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甚至永久消失了。

郑晓云翻开新书,向记者讲述当年的经历。“这一张是基诺族人民在1984年举办的这个民族历史上第一场商品交易会,这意味着他们正式从过去的自给自足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型。”一张照片中,几位基诺族人民围坐在火塘边聊天休息。“你看这房梁上挂着的一排,是他们打猎时抓住的竹鼠,晒干成腊肉,烤着吃很香。”

郑晓云还为基诺族著名的“大长房”拍了多张照片,他介绍,过去村子中一个大家族几十人乃至100多人住在一个大房子里面。“这种居住模式在人类家庭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而今天这种大房子已经彻底解体消失了,只有这几张珍贵的照片留下了它的影像。”

田野调查时,郑晓云与基诺族人民一起生活、常常在山里穿行几十里走村寨做调研,走累了,当地人就下河捞鱼,在路边采野花,用竹筒作为厨具,就地生火做饭。基诺族有位著名女歌手阿披都,擅长用基诺语演唱情歌以及祝福的歌曲,郑晓云专门背了一个砖头大的收音机进村,录制下她的歌声。

40多年,他和几代基诺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我和他们一起住在茅草房里,村民家里陈设非常简单,一口锅,几床被子,一两杆猎枪就是全部家当。”郑晓云个子高,有几次在边远村子调研,村主任到处为他借被子盖,常常盖了脚盖不了身。“我有了很多基诺族的兄弟姐妹,甚至有小孩认我作义父。”

■ 照片中的场景是最后的记录

40年来,郑晓云亲身感受着基诺族的发展变化,他的很多照片也成为这个民族传统生活形态最后的影像。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诺族的农耕文化延续了千百年,随着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被称为“刀耕火种”的传统山地农业消失在了茂密的森林中。狩猎文化、宗教祭祀及一些山寨里面存在的父系大家庭居住方式——长房等,也渐渐成为历史。

同时,基诺族人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他们广泛种植以砂仁、茶叶、橡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大大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收音机、电视机渐渐引入,女孩们开始追求时髦,穿上了牛仔裤。”

到了现在,今天基诺山区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郑晓云介绍,从最开始进村需要在原始森林里徒步两三天,到现在村村寨寨修通了公路、连通了无线网络和手机信号。昔日的茅草房已经变成了一栋栋的砖瓦房,很多家庭用上了小汽车。“基诺族早已经全面脱贫,大家种植茶叶、橡胶、砂仁,条件好的一年可以挣二三十万元,条件好的村子家家买了小轿车、皮卡车,建了小别墅。”

这些照片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着我们国家璀璨的民族文化。这些年来,郑晓云获得了丰富的田野资料,出版发表了《最后的长房——基诺族父系大家庭与文化变迁》《特懋克——基诺族节日志》等著作和学术论文。他表示,自己将继续深入基诺山区,用更多的影像记录他们的发展。

长江日报:http://cjrb.cjn.cn/html/2022-03/16/content_226100.htm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