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媒体报道
社会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社会媒体报道>>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青年学者应有历史担当现实担当未来担当

作者:  编辑:历史文化学院  审稿:文宣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08   阅读量:


座谈会现场 本网记者 明海英/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5月8日,湖北省青年社科学者座谈会在湖北省社科联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青年学者与会,围绕“推进社科事业高质量发展 彰显青年学者使命与担当”展开深入研讨。

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喻立平主持座谈会并讲话。湖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安向荣,党组成员、秘书长吴红斌,学术部主任陈芳等出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做人民需要的学问

“做出一流的学问,立志以学术报国,既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期待,也是每个青年学者应该有的使命担当。青年学者应有历史担当、现实担当、未来担当。”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威表示,做一流的学问,首先应该对历史负责,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学问。把自己的学术工作与学术人生,放在本学科的历史中去考察,放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中去考察,放在整个人类知识进步的谱系中考察时,就会增强对这种历史责任感的认知。他强调,青年学者不仅是在为历史做学问,为中国做学问,更是在为人类做学问,为未来做学问。当沉潜历史、关注现实时,当真正做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学问时,实际上就是在创造未来,对未来负责。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是进行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也是积极探索实践的广阔天地。”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岳奎表示,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立足中华文化,立足中国大地,立足新时代的具体实践,在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打造一批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提炼一批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扩大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中国学术的大众化水平和世界影响。要立足世界大变局,用历史的眼光、时代的观照、国际的视野推进理论创新,以更好更新的思想理论成果,推动社会的伟大变革,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同时,也要运用新鲜活泼、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生产出更多更受群众欢迎的理论产品,让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感受当代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并感受真理和思想的力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郭海湘表示,青年学者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守中国立场,关注中国问题,关切人民生活,面向民众需求,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知识产品、贡献智慧力量。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研究价值的本质和根本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需要的学问。这就需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理想,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党和国家或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民族振兴建言献策,为国家富强运筹韬略,坚持以精品力作奉献人民。他阐释说,其一,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随着时代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二,须坚持与时代同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聆听时代声音,解答时代课题,回应实践需求,引领时代发展,切实担负起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把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其三,须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发扬学术民主,推动学术创新,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或精品力作,为新时代中国更加出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其四,瞄准文科特色,攻坚冷门绝学。中国的冷门绝学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已经得到国家重视,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在此背景下,青年学者应体现担当精神,根据自身专长,瞄准某个冷门绝学方向,进行锐意探索,主动承担冷门决策发展重任,助力我国尽快涌现一批高质量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担当。”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教授李然表示,其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民族学学科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精神研究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表达新时代。其二,要端正学风、弘扬正气。要学习继承老一辈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优良学风和高尚品格,捍卫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社会良知的荣誉,为新时代树立高尚的人格标杆、道德标杆、学术标杆。其三,要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从中汲取学术创造的有益思想养分,在守正创新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力。其四,要多到民族地区实地调查研究,和各族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着眼解百姓之渴,释思想之惑,把学问写进各族群众心坎里,要让研究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新时期的大变局形势下,我国人文社科的研究工作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唯有认清这些机遇和挑战,才能有备无患,锐意进取,稳中求变,开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佳宇表示,我们面临的机遇首先在于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力量。我们的民族自信、道路自信空前提高。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界更加注重研究的本土意识,学者开始以更多地我国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探究。如何对外传播中国道路和我国人文社科中的优秀理论,如何牢牢掌握国际学术话语的主动权,成为新一代青年学者在新形势下责无旁贷的担当与使命。

新时代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柯新利表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研究起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坚持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和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占领国际学术制高点。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科学总结,具有深厚的实践性、鲜明的时代性、完备的系统性和高远的战略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人才办公室主任陈柏峰说。在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的发展历程后,他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牢牢地扎根中国土地探究中国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孕育和形成是总书记基于对中国法治实践中各方面问题思考和探索的必然产物,是总书记的人生阅历和执政实践的必然产物,所回应的都是国家治理在法治领域中的实践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敏锐地洞察并深刻地理解各个时期对法治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在党和国家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准确把握法治建设的时代特征,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法治新局面作出了卓越的前瞻性思考,引领中国法治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着眼全局,系统谋划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将有关法治建设的部署置于国家治理的总体布局中把握,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确保法治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正确定位,确保法治建设各个方面保持系统性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谋远虑、视野宏阔,将中国法治的发展进程及总体部署放置在深刻变动的世界格局中加以把握,立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国内与国外相关联,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引领法治建设更好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战略利益,着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柏峰以他个人关注的法治社会建设为例阐释。他表示,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看,“法治社会建设”是西方所没有的提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提法和做法,也是中国特有的,蕴含广阔的理论研究空间。在这一政治命题的指引下,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相关理论研究也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

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副院长孙永平结合其研究方向谈认识。他表示,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在长的时间尺度上,不断在大气中累积,使得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了气候变化。无论是增加排放还是减少排放都属于全球公共物品,只能在全球范围内才能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内在化,因此国际合作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唯一出路。他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青年学者需要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实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价值遵循,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理论。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雪芹结合档案学专业和党史学习谈认识。她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须运用好档案这把“利器”,从中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读懂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一段段改天换地的红色征程,一个个亲切鲜活的党史人物,一个个感天动地的党的故事,不仅蕴藏着我们党“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识着我们党“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是党史学习教育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ex.cssn.cn/skyskl/skyskl_yw/202105/t20210508_5332082.shtml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