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社会史研究的新进展
——“学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第三届学术社会史研讨会”辑要
学术社会史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研究范式,为探索学术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史研究群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于8月3日联合召开了“学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第三届学术社会史研讨会”。国内近3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约50位专家学者与会。
理论探索愈发自觉
深化对学术社会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是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认为,学术社会史研究的出现,是中国学界理论创新与理论自觉的可喜成果,必将推动相关研究的不断进步。
作为学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倡导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检秋在此次研讨会上着重阐发了学术社会史的理论渊源和学术视域,他提出学术社会史在理论上会通中西,既契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接续了中国学术的优秀传统。学术社会史有着清晰的学术视域,重在研究学术思想及其语境,多维度揭示学术的社会蕴含。学术社会史兼重官方和民间文献,大幅拓展了学术史材料;既借鉴海外相关理论和方法,又发扬传统史学的优长。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雷平以清代学术社会史研究为例,对学术社会史理论的深化提出三点思考,他认为学术社会史的研究要放宽视界,注意发掘政治、经济论争背后思想与学术的底色;要“眼光向下”,关注“中等社会”读书人对学术思想传播的中介作用、社会大众对学术思潮的呼应以及学术著作在传抄、节录中发生的意义转换;要关注同一学术形态的延续性与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领域不断开拓
本次研讨会相关学者除了以学术社会史重建清代至民国学术与思想的演进脉络外,还有以学术社会史来考察近代社会学史、自然科学史以及艺术学史,激发了社会学史、科学社会史、艺术社会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这既显示出学术社会史在具体的论题上的深化,也显示出这一理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学术社会史倡导学术与社会的互缘与互动,主张从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中重现学术的脉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姗姗考察了杜威从一时兴起的访华观光到被各机构聘请长期在华讲学的转变。杜威的转变,固然有兴趣变化的原因,更受到时间和资金两大因素的影响。以江苏省教育会为核心组织起来的邀请机构网络和杜威弟子们在促成杜威讲学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根本上看,杜威访华是由晚清以来中美实业界不断推动合作计划、中美文化交流日趋紧密等因素所决定。因此,从社会背景与学术生产的互动中,才能理清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杜威访华事件。
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亮点是一些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参与到学术社会史的探索与实践中来。社会学注重研究社会行为与社会思想,与学术社会史的理论多有相同之处。学术社会史更加突出学术的语境与脉络,这或可补充社会学史的一些不足。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阎书钦梳理了1930年代中国舆论界社会生活改良思潮中的苏联因素,他认为中国舆论界看重苏联社会生活模式,既符合中国社会变革本身的内在逻辑,亦有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步步侵华的外在语境。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汪洪亮聚焦抗战时期由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的边疆服务运动,他认为川康边疆服务运动是研究、服务、训练三位一体的学术社会运动。
科学社会史侧重于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多关注科学启蒙、科学组织化、体制化与职业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文婧考察了20世纪初不同国家的科学建制化特点如何反映并塑造了该国的地位和角色,从而展现出20世纪初科学与世界历史发展的紧密共振。这也展现出学术社会史的理论不仅能指导社会科学史的研究,同样也能启发自然科学史的研究。科学社会史的范式有助于打破科学内、外史的割裂。
艺术社会史是历史学和艺术学的交叉学科,艺术社会史与学术社会史有相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理路,两者的交流对话有助于探索近代中国学术(艺术)生产传播过程中与社会变迁、文化思潮、精英思想、民众生活等方面的密切关联。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讲师韦昊昱聚焦中国现代第一部西文撰写的艺术史学博士论文《唐宋画论》。揭示作者滕固在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中勾连中西的中介作用与汉学传承,这为当今学界对于中国艺术史学本土传统的现代性阐释,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意义。
未来发展的展望
理论探索的继续深化。一些学者提出深化学术社会史的研究要关注近代学术体制、学术共同体的建立与转型。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根认为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重新思考近代知识分子与学术社会的建立与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文浩提出,学术社会史要强化对近代学术社会的研究,分析学术机构、学术刊物、学术团体等学术共同体的出现及其强化,另外也要分析学术与时代的关系,注意考察学术人物的多重社会身份与精神追求,考察学术人物对社会潮流的呼应与互动。
学科建设与研究路径的自觉。学术社会史不仅要在理论探索上着力,更要思索如何推进学科建设,并展开更多具体的实证研究,促使学术社会史的研究路径尽快被学界所接受,以形成研究方法与路径的自觉。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国利提出学术社会史的未来发展应当辩证看待“作为学科的学术社会史”和“作为方法的学术社会史”。这两个层面都可以理解学术社会史。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雷平认为学术社会史应思考理论背后的文化关怀,深化对相关学术理路的探索,并需打造稳定的平台与学术阵地。
在长时段、多领域中落实学术社会史的研究。学术社会史的理论是在深化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实践中产生的,清代学术史的研究一直占会议的绝大部分比重。一些学者提出,深化学术社会史的研究,要将学术社会史的理论应用于历史研究的不同时段以及不同领域。如将学术社会史推广到古代史与世界历史等,并思考学术社会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情感史、环境史等研究领域的结合与互动。
原文链接:https://paper.tuanjiewang.cn/tjb/html/2024-08/29/content_143997_1225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