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媒体报道
社会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社会媒体报道>>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清代学术的历史定位”学术研讨会暨《恩重如山》《清学观澜》新书出版座谈会在汉召开

作者:  编辑:历史文化学院  审稿:文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01-17   阅读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月13日,“清代学术的历史定位”学术研讨会暨《恩重如山》《清学观澜》新书出版座谈会在武汉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华读书报等多所科研机构、高校和杂志社的专家学者40余人围绕“清代学术的历史定位”“清代学术与思想研究范式”“清代学术与思想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法”进行了探讨。

会议开幕式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雷平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王会世、湖北大学原副校长周积明教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副社长吴超、贵州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谢丹华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王会世回顾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范式变迁,高度肯定了由陈祖武先生提出的“清代学术的历史定位”这一主题的研究意义,希望与会学者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视野内推进相关研究。周积明追述了与陈祖武研究员的学术交往,对其学术史研究的成就和特点进行了学理阐发。谢丹华、吴超介绍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先生口述史著作《恩重如山》及八秩寿辰纪念文集《清学观澜》的出版编辑情况,并代表两家出版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赠书。陈祖武先生以视频方式致辞,他期望全国各地的学者,借会议契机各尊所闻,从容不迫地展开讨论、寻求共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中解决清代学术的定位问题。会议还宣读了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为陈祖武先生撰写的祝寿词。

主题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任林存阳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居渊教授围绕清代学术形态、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及新视野、新方法进行了阐发,他认为纵观清代学术发展脉络,可以发现“经世”“经济”“致用”毫无疑问是清代学术史上的三个重要关键词,其中“经世”是清代学术史的“灵魂”。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晓明教授提出了“清代学术史研究难在何处”的议题,从复杂程度之大、可研究的学者数量之多、经典研究难以超越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教授作了“学习陈祖武先生的学术品格”的发言,认为陈先生的学术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趋时、不逐潮,朴实无华。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徐道彬教授以“戴震与乾嘉学派”为题进行报告,从“思想上的卓越”“方法上的引领”“四库馆中主力”三个层面阐释了戴震在清代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孔定芳教授从“戴学”论清学的历史定位,提出或可以“新道学”一词表述清学精神特质和主体内容。

分组学术报告分两组同时进行。第一组学术报告会由湖北大学学报主编郭康松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宫云维教授分别担任研讨会主持人,安徽大学徐道彬教授、内蒙古大学崔思朋研究员、浙江大学张凯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姚彬彬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共有16位专家进行报告。宫云维教授以黄宗羲的学案体编纂为线索,探讨了黄宗羲对构建清初浙学传衍谱系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立民副研究员从“学案体”到“学术史”的转变视角探讨了清学史的时代意义转向。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谷继明教授分析了清代义理学的两种构建路径及其特征。雷平从清代学人“生命传记”如何塑造“学者类型”“学术风格”的视角探讨了清代学人的人生遭际、精神气质对他们学术选择的影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许隽超教授结合古籍整理实践,重点探讨了清人别集的整理问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姚彬彬副教授考察了清代学术史上对经古文经学的评价和选择等问题,认为清代乾嘉学派历史主义向度的思想渊源导源于东汉古文经师对历史主义倾向的认同。青海师范大学万宏强副教授基于清初朱子学的复兴及其表现形态,指出清初朱子学绝非对程朱理学的简单复归,而是对清初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困境的思想回应。黄山学院潘定武教授认为戴震科举仕宦的困境激发了他对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进而生发出“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时代之思。郭康松教授考察了康熙帝自编《政治典训》与雍正帝主编《清圣祖圣训》的差异,发现后者仅收录了雍正帝所认同的康熙谕旨而裁汰了《政治典训》中与其政治理念相冲突的内容,并表示清代圣训大多融入了敕修皇帝的思想观念。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李文昌副教授讨论了清代理学的话语重构与清初政治博弈及政治秩序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崔思朋研究员从清代“农本位”思想视角探讨了清代北部的边疆治理影响,提示了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学术发展的思考面向。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宗亮讲师从清代官方态度、清代学者的言说以及黄宗羲后裔的追述等角度探讨了清代前中期顾炎武形象的历史书写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徐到稳助理研究员提出了一个构建“清代四书学”坐标系的新问题。

第二组学术报告会由安徽师范大学梁仁志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孔定芳教授主持,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杨朝亮教授、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马建强副编审、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许隽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立民副研究员担任评议人。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李畅然研究员探讨了戴震规划《七经小记》的取舍标准。安徽师范大学梁仁志教授尝试从语义学视角澄清清代学术史上对戴震“虽为贾者,咸近士风”的各种误解,并强调准确解读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抛开具体语境判断历史话语的实际意义也有违实事求是的学术原则。黄山学院朱宏胜副教授阐释了戴震的文艺美学思想。安徽社会科学院张秀玉研究员主张从曾国藩幕僚群体的生活、工作以及私人关系等角度思考晚清桐城派学人的表扬与自我表扬问题。安庆师范大学汪孔丰教授梳理了程朱思想、老庄思想、禅学思想三条思想脉络在构建清代学术谱系中的互动关系。浙江大学张凯教授以《李景铭档案》为线索,结合文人文集、报刊档案等史料深入思考了近代北京古学院的组建、运作及其学术旨趣,阐述了晚清宿儒在新环境中的学术实践与政治立场,借以展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学研究的复杂面向。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辛智慧副教授探讨了魏源对汉学与宋学的取舍与熔铸面向,并指出近年来清代学术史研究有朝着社会史、文化史转向的趋势,这是学术界尤应重视的话题。辉县夏峰学会会长孙敬洲老师阐述了孙奇逢《理学宗传》在清代学术史上的价值及其时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豪助理研究员探讨了常州学派的近代建构及其在清代学术史上的价值流变问题。湖北大学文学院胡涛讲师从校勘学视角探讨了清代《尔雅》的刊本差异以及清代学人对《尔雅》的校勘问题。湖北大学蔡智力副教授借用福柯的话语权理论和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提出了“四库编纂组织”的学术概念,认为清廷编纂《四库全书》既是政治行为、又是学术行为,而两种话语权在“四库编纂组织”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竞合关系。

此外,还有4位学者分别围绕陈祖武先生的学术风范和治学精神展开讨论。

闭幕式由雷平主持。李文昌和蔡智力分别代表所在小组进行汇报发言。陈居渊、何晓明、林存阳进行学术总结。陈居渊认为此次研讨会论文在叙事和说理方面较为翔实,同时也提醒研究者不要深陷史料陷阱,应注意总结和提炼自己的独立见解;何晓明指出研究者要尝试在具体研究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清代学术的历史定位进行清晰的描述;林存阳认为受一些惯性思维影响,对清代学术的评价一直不高,新时代的研究者应在承继前贤智慧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切实提升,既要研究具体问题,也要作宏观性的思考,围绕学人、学派、学术成就、时代脉络等展开统合性研究,逐步形成对清代学术历史定位问题的新识、共识。

与会学者认为,本次会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视野广阔,为进一步拓展清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