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媒体报道
社会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社会媒体报道>>正文

【央视网】孟华平:龙年,寻找中国最早的“龙”

作者:  编辑:历史文化学院  审稿:文宣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17   阅读量:

来源:武汉晚报 | 2024年01月15日

原标题:龙年,寻找中国最早的“龙”

距今约8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石堆塑龙。

距今6000年左右的湖北黄梅焦墩卵石摆塑龙。

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出土的金片绿松石镶嵌龙形器。

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蚌壳龙。

2024年是龙年,武汉地铁1号线于1月11日开行“龙地铁”,湖北省博物馆21件馆藏“龙文物”鲜活走进市民生活,其中最早的一件文物是西周蟠龙兽面纹罍(léi)。鲜为人知的是,这21件文物只占省博馆藏龙相关文物的一小部分,且省博馆藏最早的龙相关文物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湖北黄梅焦墩卵石摆塑龙,它也是目前已知的长江流域最早的龙。

湖北黄梅焦墩卵石摆龙是长江流域最早的龙

2019年前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教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孟华平教授,数十年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研究,曾主持发掘了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等重要遗址,主持发掘项目2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他对中国史前到商周龙形象研究颇有心得。

1月12日下午,孟华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考古发现的湖北最早的龙,是1993年在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用鹅卵石摆塑的一条石龙。它全长7米,躯干长4.46米,高2.26米。石龙头西尾东,鹿头、鱼尾、蛇身、兽爪,龙首高昂,张口吐舌,单角上扬,尾端上卷,背部有立鳍,腹部有四足。颗颗卵石像层层鳞片鳞光闪闪,龙身呈波浪起伏状,仿佛腾云驾雾,形态逼真,动感极强。石龙的四周还有用卵石摆塑的鱼、龟、蛇等动物形象,它们有序排列,以石龙为中心,宛如护主守神。

孟教授说,黄梅焦墩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焦墩石龙距今约6000年左右,是迄今长江流域发现时代最早、形象最成熟、形体最大的龙形图案。考古界命名为“焦墩巨龙”“长江流域第一龙”。它为今天诸多科学领域传递了有价值信息,如巨龙的准确东西方向和模拟星座,为研究原始天文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从巨龙硕大的体态和有意精准确定的方位分析,它是由统筹性的集体劳动所成,推测这里是一处原始聚落的宗教祭祀场地,以龙为图腾,祭祀膜拜。这种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先民原始宗教信仰产生的因素之一。此外,用鹅卵石作为艺术材料,是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的首例。

长期以来,中国史书、文献都以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心,焦墩巨龙以它产生6000年的最早时限,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有龙图腾,说明长江流域也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端之一,为中华民族文明多元一体起源论提供了重要佐证。

辽宁查海遗址石堆龙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龙

中国最早的龙在哪?孟华平说,目前学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用红褐色砾岩堆积而成,长19.7米,宽1.8—2米,距今约7000—80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查海遗址是中国北方辽河流域农业重要发源地,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之一。1982年5月,当地文物普查队员发现有之字纹的大陶片、石斧。经专家调查、检测,确定是一个被埋在地下约8000年的史前遗址。1986年查海遗址正式发掘,在几个相邻的探方里,总是发现有大小相仿、颜色相近的石块,进而发现是由人工一块块有规律堆砌而成的。最终发掘结果让考古人员震惊,原来这些石头堆砌成了一条龙的形状。

长达19.7米的石龙,头西脚东,身体呈波浪状,龙口大张,四肢伸展,如腾云驾雾一般。用于摆塑龙形的石块大小相若,排列有序。龙头、龙身的石块堆砌得比较厚密,龙尾则比较松散。远远看去,红褐色的石块有如龙体鳞片,威武雄健。

考古人员在查海遗址还发现了两件类龙纹陶片,都采用浮雕手法,一为蜷曲的尾部,一为盘旋的龙体,其形象和纹饰已具备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基本特征。

孟华平说,查海遗址龙形堆石位于聚落遗址中心,专家推测这里是查海先民集会、祭祀的地方,属于查海聚落的“圣地”。龙形堆石作为查海部落的标志,能够展现出强大的部落形象。查海部落“图腾龙神”的形成,可能是中国文化中龙图腾形成的最早开端。

盘龙城遗址发现3000年前的龙形器

“以考古成果看,龙形象与龙崇拜最早形成,在中华大地上,是多点起源,但也不排除它们之间有传承和关联。”

孟华平告诉记者,与黄梅焦墩卵石摆龙时间相当,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蚌壳龙,是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

1987年濮阳西水坡的发掘,在一个墓室中部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发现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经考古专家和史学家多年论证推断,墓主人可能是五帝之一的颛顼。更扑朔迷离的是,黄帝“乘龙升天”这一中国最古老的传说,与该墓葬所出土的“乘龙升天”蚌壳摆塑有一定吻合。

距今5000年前的龙,在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和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中均有发现。

距今3000—4000年前的龙形象,在山西临汾陶寺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均发现。

2017年底,武汉大学考古队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合作,在杨家湾发掘了7座商代墓葬,其中17号墓出土了金片绿松石镶嵌龙形器。金片绿松石镶嵌龙形器整体呈夔龙形,分为两组,南面一组保存较完整,夔龙头部由不规则绿松石组成,龙身卷曲,由较小的方形或梯形绿松石组成,夔龙眉、目和牙由金片代替,视觉效果十分突出。此前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类似的绿松石龙形件,无金片镶嵌,盘龙城绿松石龙形器,明显传承了二里头绿松石龙的特征,并有创新。此外,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1号和2号神树下部,也有盘绕蜿蜒的龙的形象。

孟华平说,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中国各地龙的基本形象类似,又各有特点,如有的有脚,有的没有。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源于蛇,有人认为来源于鳄鱼,甚至有学者认为是马、蜥蜴等几种动物的综合体。这种细节上的差别和动物原型上的推测分歧,体现的是各聚落先民对的龙想象各有侧重。这些龙带有各地域聚落族群图腾崇拜的地方特色,是各地族群的集体信仰与想象。而随着时间推移,进入西周,乃至春秋、战国,和秦汉,中华大地经历大战乱,大融合,文化逐渐一统,走过多元一体的路径后,龙的形象也日渐趋同,到汉代基本定型。

汉代以后,龙从先前神权象征,更是上升到皇权象征的高度。汉代以后,中国龙的形象还有细节上的演变。进入明清和近代,龙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和全球华人的共同信仰,具有了全球华人寻根认祖的符号价值,以至于散落到世界各地的华人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记者 万建辉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