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正文

历史文化学院“赴湖北宜昌、恩施关于共和国初期国营茶企红色记忆探寻”调研团队

作者:  编辑:历史文化学院  审稿:文宣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14   阅读量:

7月7日,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赴湖北宜昌、恩施关于共和国初期国营茶企红色记忆探寻调研团队来到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开展了以五峰精制茶厂为中心的红色记忆调研。

上午,团队一行来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物保护中心,为了配合团队进行调研,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帮团队联系到了五峰精制茶厂退休办公室主任廖从强老先生,从廖老的一番讲解中,团队可以感受到老先生对于这座茶厂深深的眷恋。首先,老先生为团队详细介绍了五峰宜红茶相关文物的保护情况,又介绍了五峰精制茶厂的建厂史与演变史。接着老先生带领调研团队来到了五峰精制茶厂,为团队详细解说了五峰精制茶厂的内部构造、制茶机械和建筑特征,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早已印在了他的心里。始建于1938年的五峰精制茶厂已经于20世纪90年代初停产,现在是作为工业遗产而保存下来。茶厂现在仍保留共和国初期烧制的带有“中茶”字样的石砖,保留了当年精制茶叶所有流程需要的机器设备,保留了当时带有“支援外贸出口,提高红茶品质”标语的茶叶袋。通过以上工业遗产和相关文献资料,团队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制茶人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顾全大局、支援外贸的爱国精神,艰苦朴素、攻坚克难的奉献精神,感受到了烙印在五峰精制茶厂深处的红色基因,这对复兴宜红茶产区国营茶企这段艰苦卓绝的创业奋斗史,促使其红色记忆与红色精神重新绽放,为党的精神谱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廖老先生向调研团队介绍茶厂历史遗存。唐敏 摄)

廖老讲述自己在茶厂工作的情形时,眼里不时噙着泪水。他回忆了自己从宜红茶制作大师黄足三处所了解的共和国初期宜红收购处的相关情况以及建国初期恶劣的条件环境,还有每一个宜红人的大无畏和奉献精神。通过廖老的叙述,团队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从宜红收购处到五峰精制茶厂的运行体制和不同时期的规模,是如何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开展茶叶生产,产品的出口地点和渠道,还有蕴藏在茶厂发展背后的宜红精神。

宜红茶是清末民初享誉国际市场的中国三大红茶品牌之一,主要产地集中在鄂西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恢复红茶产量和发展地方经济,1950年2月,受中国茶叶公司委托,时任中南商业部外贸局总务科长的老红军李治平在接管旧民生茶叶公司的基础上在五峰县渔洋关镇成立了中南地区第一批国营茶企中国茶叶公司宜红收购处,开创了宜红茶生产的新局面。

(图为湖北省政府捐赠蒙古国宜红茶礼。韩亚可 摄)

在介绍建国初期的茶厂发展状况时,老人的目光满怀深情,在茶厂工作的二十多年里,除了兢兢业业地工作外,老人还非常关注茶厂的发展历史,他见证了党的领导下茶厂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前啊,从各收购处运茶的途中,有太多太多的困难了,一是茶区交通不便,山区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收茶运茶工作需要翻山越岭,多少修路的工人都因失足跌落悬崖,多少运茶的同志也因此丧生;二是生活条件太艰苦,收茶任务也不能耽搁,医疗条件又极其落后,三是治安环境恶劣,刚建厂的时候比较早,这里的土匪和国民党特务都没有肃清,收茶的同志们还有茶叶和资金被抢的风险,但即使这样,我们仍然能超额完成国家的生产任务,就像我们老厂长说的那样,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必须完成!”说到这里,老人的目光变得无比坚定。通过对老先生的采访,团队更为清楚地了解到国营茶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以廖老为代表的老茶人们身上所传承的红色基因。

(图为廖老先生向调研团队介绍茶厂发展历史。张志里 摄)

作为一个为共和国成立后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新中国国防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英雄企业,宜红茶产区的国营茶厂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时代所遗忘。他们所代表的红色记忆正是跋山涉水、一路前行的宜红精神的体现,正是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的表现,正是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的彰显。因此,团队认为探寻共和国初期国营茶企的红色记忆与红色故事,是作为历史学人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行动。

(图为调研团队在五峰精制茶厂门前合影。张链链 摄)

文字:历史文化学院 冯仲鑫、张志里

图片:历史文化学院 唐敏、韩亚可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