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正文

我院文博、文化遗产专业开展明清博物馆建筑实践考察教学

作者:文/朱露薇 图/曾宇欣  编辑:马璇  审稿:余芳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25-05-08   阅读量:

5月7日,我院 2022级文化遗产专业与2023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在《文化遗产规划与保护》课程主讲教师陈鲲的带领下,走进木兰山明清博物馆开展实践考察教学。此次活动以 “明清建筑遗产的价值认知与保护规划” 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教学与互动研讨,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一砖一瓦皆故事,一梁一柱见匠心”,湖北省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坐落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畔,是一座以明清时期建筑遗产为核心,集保护、研究、展示与教育功能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区占地广阔,古建群落错落有致,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六百年时光的厚重与静谧,是探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占地面积157亩的博物馆古建群中,师生团队重点考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明清建筑,包括卢家老宅、山陕会馆、节孝坊、半部世家(赵氏老屋)等。枝叶掩映之间,官式厅堂、民间宅院、宗祠戏台等代表性建筑类型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南北交融的营造技艺,木雕繁复精妙、砖雕寓意深远、瓦作规制严谨,生动展现了古代工匠“天人合一”的智慧。

“无雕不成屋,有雕斯有贵”,湖北省明清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半部世家(赵氏老屋),原址位于湖北省阳新县白沙镇,建筑始于清光绪年间,其主人为北宋太祖赵匡胤后裔赵启辉。该建筑外观古朴庄重,室内雕梁画栋。博物馆讲解员杨老师在此处带领师生团队观察分析了方形藻井、回廊等建筑结构,为大家讲解了建筑内部栏板、望柱和柱头的独特纹饰。

在实践考察教学中,陈鲲老师结合现场建筑情况,为同学们现场讲解了明清建筑榫卯斗拱模型,其中层叠的斗拱象征“步步高升”,祥云、莲花等雕饰寄托吉祥寓意,“斗拱出挑”的形制,则暗含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博物馆中,斗拱不再是沉默的建筑构件,而是跨越时空的文化信使。

2022 级文化遗产专业学生朱露薇表示,实地考察让抽象的建筑理论变得立体可感。“看着课本里的‘抬梁式构架’、‘穿斗式构架’在眼前的明清建筑中具象呈现,亲手触摸带有历史痕迹的木构件,才真正理解传统建筑营造智慧的精妙。” 她说道。

此次实践是《文化遗产规划与保护》课程“课堂-田野-案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陈鲲老师介绍,课程前期已系统讲授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保护规划编制等理论知识,此次考察则聚焦明清建筑遗产的实地调研方法,后续还将组织学生完成《中国古代宫殿遗址规划与保护》的编制作业,实现“考察—分析—规划”的完整训练链条。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我院文博与文化遗产专业始终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更多优质遗产资源转化为教学案例,培养“懂理论、会勘察、能规划”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