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东北师范大学罗冬阳教授做客湖北大学“春秋论坛”,在历史文化学院6004会议室进行了题为《清代经济史与经济史料四讲》的系列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雷平教授主持,张宁教授、部分青年教师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
本次讲座共分四讲,罗冬阳教授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详实的史料考证,深刻剖析了清代经济的演变逻辑。

第一讲以“逆取顺守”为题,罗教授通过对赋役全书、九厘饷及奏销案等核心史料的解读,详细梳理了清初如何通过财政手段巩固政权。他指出,清廷在入关后通过一系列财政整顿与加赋卖官等举措,完成了从军事征服者到行政统治者的身份转变,通过财政制度的重建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控制。
第二讲聚焦“旧制度的新能力”,罗教授将视角落在了“康乾盛世”的制度支撑上。他深入分析了清代边疆运动、美洲作物的引种与人口爆炸之间的关系,以及河工漕运体系的运作。特别是针对摊丁入亩、耗羡归公与养廉银等制度创新,罗教授认为,清政府作为一个“有为政府”,在传统框架内挖掘出了极大的治理效能,支撑了清代疆域的拓展与人口的激增。

第三讲题为“商业资本溃败”,罗教授通过对皇商、盐商(特别是两淮盐商)、行商(广州十三行)及儒商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清代商业资本的依附性本质。他提出,离皇权越近,商业资本往往溃败得越早。所谓“贾而好儒”,虽是商人的生存之道,却也是导致商业资本无法独立发展、最终未能走向近代化转型的根本原因。
第四讲探讨“路径锁定”,罗教授将目光投向了清中后期的经济危机。他引入内卷化、马尔萨斯陷阱等理论,分析了清代人口压力下的人地矛盾、河漕体系的失效以及银贵钱贱引发的财经危机。讲座最后,罗教授梳理了晚清厘金制度与海关税收的变革,指出了传统经济向现代税收型财政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讲座过程中,罗冬阳教授旁征博引,不仅展示了《清实录》、朱批奏折等大量一手档案史料,还结合了黄宗智、何炳棣等海内外学者的经典理论,史论结合,深入浅出。
讲座结束后,雷平教授与张宁教授分别对本次系列讲座进行了总结。在互动环节,师生们与罗教授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交流。此次讲座极大地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主讲人简介:
罗冬阳,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明清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史(下)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中国经济史。曾主持国家清史工程传记组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明代盐法演变中国家与商业资本关系研究”等课题。代表作有《明太祖礼法之治研究》(传著)《明前期盐粮开中与国债市场的运行》《清代盛世的银钱二无制与沿理逻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