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科研>>学术动态>>正文

安徽师范大学康健研究员到我院做史学写作主题讲座

作者:张楠  编辑:历史文化学院马璇  审稿:范磊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19   阅读量:

11月14日下午,我院举办史学写作主题讲座,特邀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健老师主讲。康健老师深耕明清社会经济史与徽学研究多年,成果丰硕,也在多项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他以亲切、生动且充满实践经验的方式,与到场师生分享了其在史学论文写作道路上的体会与方法。

讲座从写作源头的“选题”谈起。康健老师强调,史学论文首先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要能够对应学科前沿,同时兼顾现实意义。一个优秀的选题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要有宏观视野,也要能在微观处切实落地。他以自身长期围绕徽州地区的研究为例,说明许多看似做过的老题,在新材料与新理论不断涌现的今天,仍能通过新的切口重新书写;而对一地进行持续、深入的资料积累,也能不断发现新的研究空间。

谈及文献梳理,他特别强调“写好学术前史”的重要性。他指出,每篇学术论文都应首先回应已有研究,在肯定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辨析不足,从而发现可突破之处。他引用自己关于“徽州中人问题”的研究作为案例,展示如何从既有研究的理论盲点、材料缺口和逻辑不足出发,通过大量史料、统计和比较方法提出新的解释框架。台湾访学期间积累的几十万字读书笔记与史料摘录,也成为他后来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

在论文结构与写作逻辑部分,康健老师提醒,同学们要警惕“面面俱到”的倾向,而应让结构服务于中心论点。史学论文的论述应层层递进,开头与结尾尤为关键,既不能空泛铺陈,也不能仅作简单总结。他指出,一个成熟的结论往往需要在理论层面有所提升,对材料和论证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与延展。

讲座中提到的多个写作细节,引发了现场的强烈共鸣。例如,他强调论证必须建立在“可一般化”的案例之上,而非依赖个别、零散的材料;观点的表达要贯穿全文,而非仅出现在结尾;而像“黟县卢氏书信”这样的材料,完全可以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衍生出多篇学术论文,这正是“从小处着眼”的深度研究带来的成果。他也谈到自己写作过程中的沉浸式思考方式,强调真正有价值的思路与观点往往来自不断写、不断想的过程,而非停留在头脑中的抽象构思。

在互动交流阶段,有同学问到如何避免把文章写得过于细碎。康健老师笑言:“文章不怕写得细,怕的是不写。”只有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打磨,才能真正找到有意义的问题并形成成熟的结构。他鼓励同学们在日常中坚持记录,无论是读书笔记、日记还是电子卡片,长期积累是未来论文写作乃至学术生涯的重要基础。

整场讲座信息量丰富,既有宏观的写作理念,又有具体的写作技巧与实操示例,为同学们的史学论文写作提供了极具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表示受益匪浅,对论文写作的理解更加清晰,对未来的学术探索也更加充满信心。


康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茶叶贸易史、林业史和徽学。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会员会副主任,曾担任安徽广播电视台《祁红·中国香》纪录片学术顾问、央视《大运河之歌》纪录片解说嘉宾,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青年英才。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专著《明代徽州山林经济研究》《近代祁门茶业经济研究》,主编《近代茶文献汇编》《祁门红茶史料丛刊》《祁门红茶史料丛刊续编》,在《清华大学学报》《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50余篇。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