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6日,2025年“万里茶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湖北大学主办,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万里茶道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万里茶道’茶业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内外4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以及茶企的近80名专家学者参会。

11月15日上午举行开幕式及主旨报告。开幕式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柏权主持,湖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志洪致欢迎辞,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技术组组长刘杰、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主席郭杰分别致辞。
主旨报告分两场举行。第一场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宁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俄罗斯国立西伯利亚大学弗拉基米尔·达齐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冬梅研究员、日本国立山口大学马彪教授分别做了题为《资本与国家强权合谋: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动力探源——以茶叶国际贸易为例》《汉口之俄商:有关万里茶道上俄商活动的新史料分析》《万里茶道关公信仰研究》《礼殉族僵:〈红楼梦〉茶礼规训的叙事性崩解与家族命运隐喻》的报告。
第二场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雷平教授主持。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悦研究员、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郭孟良编审、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所长何建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卷乐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当前茶文化研究中史料运用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吴楚风烟”——吴门徐波与竟陵钟惺的诗茶因缘》《明清以来宜昌在万里茶道中的枢纽地位初考》《地理信息技术还原蒙古万里茶道与环境变迁》的报告。
11月15日下午举行圆桌会议。圆桌会议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柏权教授主持,与会企业家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茶产业振兴、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与创新利用路径。
小组报告分两组举行。第一组上半场主题为茶路、商帮与文明互鉴,由湖北大学刘卷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杜世伟、湖北大学陶德臣、复旦大学邹怡、西南林业大学杨海潮、中北大学解凤灵、三峡大学巩家楠、内蒙古师范大学秦楠分别做了题为《蒙古国草原之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论历史时期茶路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钱塘江茶路上的过塘行》《作为复杂系统的茶马古道:以“新茶路”为例》《基于俄文文献的万里茶道上中国商人贸易活动的研究述评》《清代民国西北茶马古道茶商群体构成及其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清代万里茶道的库伦枢纽作用与商路网络研究》的报告。湖北大学刘彦波教授、张宁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议。
第一组下半场主题为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当代转化,由湖北大学教授陶德臣主持。湖北大学刘卷、江汉关博物馆王有珍、常州工学院孙小鹏、天津大学孟立浩、武汉大学奥佳、武汉大学池心怡分别做了题为《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的资源信息数据库建构与IP设计策略研究》《万里茶道文化线路遗产视角下的江汉关大楼遗产点价值》《万里茶道晋东南段沿线商贸聚落的形态特征研究》《融合文化生态双重价值的线性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以万里茶道祁县段为例》《万里茶道上的文化交流与美学意象——以中俄文化互动为视角》《汉口飞地鸡公山与万里茶道》的报告。日本国立山口大学马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杜世伟研究员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议。
第二组上半场主题为制度、贸易与市场变迁,由中山大学张志云教授主持。中共西双版纳州州委党校高雪峰、陕西师范大学王惠敏、三峡大学黄祥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朱厘、湖北大学刘洋、武汉大学刘文丹分别做了题为《由盛转衰:清代雍正时期四川茶政改革的影响》《清代四川茶引问题的几点再思考》《晚清湖南商帮与新疆茶叶市场的结构性转型》《多元空间整合:“走西口”时期蒙汉杂居村落》《清代中国绿茶的国际市场格局变迁》《近代海关的设立与茶马古道的空间重构》的报告。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郭孟良编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樊汇川特任副研究员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议。
第二组下半场主题为全球市场、地方产业与文化互动,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强副教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何飞燕、复旦大学韩千烨、复旦大学周桐桐、武汉商学院左堃荣分别做了题为《被遗忘的目睹英属印度茶业第一人——十九世纪后期黄秫材对印度茶业的记述论析》《1760-1840年英国茶叶宣传与中国形象构建》《民国时期安化县茶园分布特征与茶叶县内集散网络——基于数字人文的方法》《近代长江流域茶叶的空间分布》的报告。中山大学张志云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惠敏副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议。
闭幕式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强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邹怡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惠敏副教授分别做了总结发言。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柏权致闭幕词,他认为本次会议成果丰硕,特点鲜明:一是参与主体多元;二是会议形式新颖;三是学术视野开阔;四是研究立足现实;五是目标明确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