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晚,塞尔维亚现当代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万博士(Dr. Jovan Čavoški)莅临我院,在逸夫楼D6004会议室做了题为“在全球历史上不结盟运动的角色”的讲座。本次讲座由高志平教授主持,刘馗副教授、刘天乔讲师以及部分世界史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周万研究员围绕不结盟运动在冷战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关键事件及深远影响展开深入阐述,为在场的世界史研究者及世界史研究生带来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周万博士指出,不结盟运动在冷战时期的影响力曾达到顶峰,其全球影响力得到了大国和小国的广泛认可与接纳,从20世纪60年代较为松散的非结盟国家集团,逐步发展为成熟且永久性的国际组织。凭借庞大的成员国数量与明确的全球议程,该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跻身世界事务核心位置,在诸多方面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第三极”,致力于代表两极格局之间广大国家的利益与需求,同时寻求在自身及集体安全强化、经济繁荣推动方面获取优势。尽管发展道路充满起伏,但总体而言,不结盟运动留下了积极且持久的成果。

周万研究员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第一阶段聚焦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不结盟集团的出现与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的召开。他提到,欧洲殖民帝国的垮台与冷战两极世界秩序的兴起,为不结盟政策的推行提供了背景。同时,联合国倡导公正平等世界秩序,也为这些国家的集体行动提供了有利环境。1961年9月,首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本次会议开启了集团国家与不结盟国家在裁军、经济发展等关键问题上的对话,成为全球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分水岭。第二阶段以不结盟集团内部的对抗与危机为显著特征。周万研究员强调,这一时期,众多不结盟运动核心领导人或离世或被推翻,全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超级大国在欧洲缓和关系,却在第三世界加大军事介入,中苏分裂加剧地区紧张,不结盟国家内部“温和派”与“激进派”分歧凸显。1964年开罗会议虽达成一定共识,但两种会议模式的激烈竞争耗尽了集团活力,使其陷入组织与意识形态危机。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黄金岁月”。这一时期世界经历根本性变革,不结盟国家从松散集团转变为全球公认的制度化运动。运动重新调整全球议程,从聚焦两极对抗与去殖民化,转向更多关注经济与发展问题,主张重组世界经济体系。1973年阿尔及尔会议进一步完成制度化进程,成立协调局作为执行机构,明确政治经济目标,并提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NIEO)”概念,呼吁建立更公平包容的世界秩序。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集团对抗加剧,不结盟国家内部冲突升级,“温和派”与“激进派”的派系之争再次对运动团结造成影响。第四阶段则是冷战末期不结盟运动的危机与衰落。成员国分歧使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影响力下滑。博士指出,许多不结盟国家寻求个体解决方案,对运动丧失信心。1983年德里会议上,印度采取折衷策略恢复运动平衡,但成员积极性下降,运动陷入停滞。即便1989年南斯拉夫主办峰会寻求转型,也未能改变其衰落趋势。

在会议的最后总结部分,研究员强调,冷战时期的不结盟运动没有失败。其关键成就包括:推动非殖民化进程,将社会经济议程作为非集团和不发达国家的核心议题,致力于构建更民主、公正、平等的世界秩序。他指出,不结盟运动在冷战时期的经验教训至今仍具价值,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加强南南合作具有重要启示,而在联合国框架外维持可行的多边选择,或许是该运动在21世纪找到共同目标的关键。

在周万研究员讲演结束后,会议进入交流对话阶段。高教授点评本次学术讲座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以前沿研究成果为材料,以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为线索进行分析梳理。另外,讲座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结盟运动在今天仍然是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上表达观点的首选。高教授指出,在今天,不结盟运动的生命力仍是非常旺盛的。周万博士表示赞同,并提到掌握档案资料是衡量文章含金量的重要标准,他曾前往十几个国家收集了档案材料。刘馗副教授希望周万博士对冷战后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做进一步评价,同时解答不结盟运动影响力的下降和其成员国数量的增加之间是否存在一定联系。周万博士认为,不结盟运动可以为全球南方在国际上提供发声平台。他特别指出,要将不结盟外交和不结盟运动进行区分,不结盟外交是每个国家独立自主的选择。他认为未来即使没有不结盟运动,也有新的国际舞台,但最重要的是仍会有众多国家在外交方面采取不结盟的选择,这是不结盟运动的贡献所在。周万博士也指出,扩大成员数量是必须的,可以避免不结盟运动被个别国家控制。但成员国过多也使得成员国之间难以达成共识并协调一致行动。

整场学术报告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周万研究员通过对大量历史事件与数据的梳理分析,深入剖析了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的国际角色演变,引发了在场学者的广泛讨论与深刻思考。论坛持续两个半小时,在师生们热情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