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副教授、中医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大学“从典籍中来•中国古代方术源流与演变”高级研修班主讲教师程佩博士做客我院春秋讲坛,作了题为《中医的蛊毒》的学术讲座。曾育荣教授主持,魏继印教授、刘广丰副教授、李贤强老师和部分中国史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程佩老师简要阐述了中医视角下的蛊毒概念。蛊毒在中医范畴内包含四种含义,分别为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男科前列腺疾病和巫术中的蛊毒。随后,程佩老师从《周易》中的蛊卦解读“蛊”的含义。《周易》“山风蛊”卦中,客卦为“艮”代表山,主卦为“巽”代表风,象征“风落山”。蛊卦命名与男女关系相关,特指少男与长女的“不正常恋情”,古人认为这类情感源于少男“被蛊惑”。同时,程佩副教授认为蛊卦的爻辞多蕴含“匡正过失”之意,折射出古人对这类非常态恋情的道德评判。为解决蛊毒是否存在的问题,程佩老师创新性地从蛊毒的历史与地域流变作出研究。蛊毒记载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其后逐渐向南传播;隋唐时期,蛊毒主要流行于岭南地区;明清之后,其流行区域转移至西南地区。程佩老师认为,蛊毒流行地的变迁与南方经济的开发进程密切相关,随着各地开发进程推进,相关传说逐渐消退。蛊毒之所以具有持久的文化生命力,根源在于中华文明对边缘地区的持续开发。蓄蛊之地的说法是主流文化圈对文化边缘地带的一种想象模式。
讲座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在场博士生、硕士生围绕“瘴气与蛊毒的异同”“中国古代医院发展史”两大议题,与程佩教授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最后,刘广丰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高度肯定其学术价值,认为讲座既展现了历史学研究者严谨深厚的考证功底,又凸显了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地理学、文化学、历史人类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独特魅力,为师生们理解传统医学文化与古代社会观念提供了全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