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科研>>学术动态>>正文

上海师范大学刘子奎教授做客我院春秋讲坛

作者:徐辰瑶  编辑:马璇  审稿:余芳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25-04-28   阅读量:

2025年4月25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刘子奎教授莅临我院,在逸夫人文楼D6004会议室举行了以“美国防扩散:过去与现在”为题的学术讲座。我院高志平教授、董晓佳教授、刘馗副教授,以及部分研究生参与本次讲座。讲座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高志平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前,由高志平教授主持并致欢迎词。湖北大学世界史学科负责人董晓佳教授对刘子奎教授的学术成果进行了介绍。

刘子奎教授首先就讲座主题明确了相关的定义。刘子奎教授指出,第一,核扩散是指非核武器国家开发或获得核武器或相关技术和物资。第二,核扩散分横向扩散和纵向扩散,讲座里的“扩散”指的是横向扩散,即核武器扩散到非核武器国家。刘子奎教授也给出了核武器国家的定义:根据NPT规定,核武器国家是“在1967年1月1日之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在明确相关定义后,刘子奎教授从六个方面对主题进行了解读:为什么要防扩散、美国防扩散的历程、美国防扩散的结果、美国防扩散政策的特点、对美国防扩散政策的认识,以及美国防扩散政策的未来。

首先,就为什么要防扩散,刘子奎教授提出,核武器的破坏程度惊人。在1955年以后,扩散形势不断恶化。核扩散会引发核战争,削弱超级大国对全球的控制,使超级大国控制世界事务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而防扩散可限制对手或潜在对手开发或获得核武器、或防止对手提高核技术或改善核力量。防扩散是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和确保美国战略优势的重要工具。

其次,就美国防扩散的历程,刘子奎教授将其分为了五个阶段。一是维持核垄断时期的防扩散(1945-1953);二是确保核优势时期的防扩散(1954-1968);三是维持核均势时期的防扩散(1968-1979);四是夺回战略核优势时期的防扩散(1979-1992);最后是冷战后的防扩散(1993—今)。

再次,刘子奎教授就美国防扩散的结果给出了观点。他认为,冷战时期美国的防扩散政策是成功的。冷战后,防扩散政策基本上失败了。但刘子奎教授同时强调,不能笼统地说政策成功或者失败。对政策效果的分析,得结合不同时期和政策的不同目标。

然后,就美国防核扩散的特点,刘子奎教授谈到,美国防核扩散政策一直存在非常明显的歧视性即选择性防扩散。而其防扩散目标与具体政策之间也存在矛盾。美国防威胁重于防扩散,其实质是防威胁。在防扩散中,美国与国际社会的双边和多边合作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全球防扩散体系打上了鲜明的美国烙印。

就对美国防扩散政策的认识,刘子奎教授指出,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冷战后,防核扩散都是美国打击、削弱、限制对手或潜在对手的政策工具,是塑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安全环境的重要手段和抓手。美国国内政治和战略考虑以及对核军控及核裁军的认识在根本上塑造了美国的防核扩散政策。美国防核扩散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际防核扩散努力的成功或失败。而根据不同的国际战略环境,美国的防扩散政策综合运用了军事、经济、外交手段。但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不同。

最后,刘子奎教授展望了美国防扩散政策的未来。他认为,虽然防扩散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会有所降低,但美国会继续实行选择性防扩散,在继续实现自己核武库现代化的同时,强调与盟国的团结与合作应对扩散。

在互动环节中,刘馗副教授就讲座内容分享了心得体会,并与刘子奎教授进行了探讨。刘子奎教授针对现场学生提出的有关科学家对推动禁止核试验会谈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高志平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刘子奎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