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我院主办的“琴园史苑”学术沙龙在逸夫人文楼D5003举办,本次沙龙以“AI史料分析得与失”为主题,由历史文化学院冯博文老师主讲,马建强、刘志玲、蔡智力、刁俊豪、徐宝成、张楠等老师通过线下或线上的方式出席与谈。历史文化学院3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积极参与讨论,活动现场洋溢着热烈的学术气氛。
论坛伊始,冯博文老师以“AI史料分析得与失”为题分享了自己使用AI的一些心得与体会,重点讨论AI“幻觉”的成因和利弊。AI在史料分析中会出现“幻觉”问题,其成因在于AI会基于自己训练数据推理以及填补推理过程中的“漏洞”,优先保障文本流畅性而非真实性,从而捏造史料、产生虚构内容。在AI史料分析中高“幻觉”率的原因主要有训练模型时接触大量污染型数据、模型会错误结合不同来源的信息生成连贯的答案、模型在训练时接触大量跨学科学术文献、模型会自动补全文学性修饰来保障表达流畅性从而削弱精准性这四点。但冯博文老师同时也指出,AI“幻觉”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创造,可以帮助研究者打开思路,获取史料解读的不同视角。

在讨论环节,老师和学生们各抒己见。刘志玲老师指出,AI最擅长的领域在于其公式化、格式化的表达方式,尤其在撰写新闻稿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蔡智力老师认为研究者应当拥抱新科技,但也不应该过度依赖于AI,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刁俊豪老师指出,AI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这使得AI需要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某一特定领域达到精深的程度。张楠老师认为,AI不会去思考正确率很低的事情,这是它的利但同时也是它的弊,而人文社科的创新和突破往往就在研究那只有百分之一正确率的事情上。马建强老师指出,AI目前无法取代历史研究者,因为AI达不到历史学研究所需要的精度,但的确可以减少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重复劳动,尤其强调AI是人类的工具,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在师生交流环节,到场同学也积极参与讨论,分别就AI的不同数据模型的特点、如何更好的历史研究中使用AI、人工智能对历史学研究的冲击、如何利用AI建立自己的学术知识库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次学术沙龙主要就AI史料分析得与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为学院师生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人始终是历史研究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