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湖北大学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专栏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湖北大学中…>>学术成果>>正文

【贵州民族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文化工程实践——《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读书札记

作者:  编辑:历史文化学院  审稿:文宣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07   阅读量: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国历代先辈留给当代的宝贵财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传承与创新是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内在源泉。

作为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各民族在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转变和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及其先民不断交往融汇,最终形成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多元一体格局,铸造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大好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一员,长期聚居于祖国内陆腹地的土家族及其先民,不仅有东连荆楚、西接川渝、南依云贵、北通陕甘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而且还具有忠诚爱国、维护国家统一和推动民族团结的悠久历史传统。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传承弘扬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为此,2021年11月,由胡祥华、黄柏权主编的《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上册、中册、下册)在湖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最终成果,共16卷近400万字,全书“采用贯通古今的叙事结构,将土家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语境中,全面分析土家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特征,客观呈现土家族社会生活中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来源”,皇皇巨著,可谓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文化工程实践。总体来看,《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有如下特点。

全景式地展现土家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作为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古老民族,土家族的形成有一个因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唐末五代开始先后经历土人、土司和土家三个发展阶段。“土家”的名称正式出现是在清代汉文文献中。清代文献同时记载,土家族分为两类,一类是“斩荆棘,驱豺狼,以开此土者”,一类是“习于土人”者,他们的形成“大抵后土籍先民籍”。这充分说明:土家族是由“毕兹卡”和“汉人之居此以承世者”即“土家”交融而成的。

事实上,作为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统一的历史共同体,土家族的“毕兹卡”自称和“土家”他称所指与能指的统一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土家族及其先民的民族文化传承往往依靠口耳相传,但随着与外来人口和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汉文史籍逐渐成为记录和传承土家传统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土家”并不是自古以来的民族自称,而是随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出现的他称。这不仅说明土家族的形成是多元性的,而且说明这一过程也是土家族及其先民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更是土家族先民与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武陵山区、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共同建设伟大祖国的历史过程。

系统揭示土家族历史文化的宏观体系与基本内涵。作为迄今为止最完整、权威和工具书,在实地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编委会搜集、整理大量的实物、历史文献、口述资料、图片、影像、数据等资料,其中书籍1000余册、图片10000余张、电子文档资料200余万字、影像资料30余部,为编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地域空间来看,《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涉及土家族聚居的29个县(自治县、市、区),以及80多个土家族乡;从时间范围上看,《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涵盖从土家族先民时期到2012年,贯通古今,包罗万象。可以说,《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综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材料,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文学、生态学等方法耗时10年最终完成,内容涵盖地理、历史、经济、民族、民间信仰和宗教、语言、文学、艺术、科学研究、文化事业、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游艺、民俗、文物古迹、古迹文献、人物等方方面面,共计8485条词条,保证了《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资料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和权威性。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全国最大的土家族聚居区,武陵山区又是一个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20多个民族杂居的典型多民族地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特征明显,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示范区。《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凡例”中明确提出:“本书词条以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社会影响力、资料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为收录标准”“属于区域性的事项,则写为‘土家族聚居区××’”,极大提高了资料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以“土家族聚居区”作为统一的说法,强化各民族共创共有共享,反映武陵山区多民族的共同性。

体现多民族学者共同编纂创造与共享的基本特征。从编纂组成单位来说,既有地方民族工作主管单位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又有来自武陵山片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高校,主要包括位于武汉的中南民族大学和宜昌的三峡大学、恩施的湖北民族大学、重庆涪陵的长江师范学院、湖南湘西的吉首大学以及贵州铜仁的铜仁学院,不仅包括部属民族大学,还有地方师范大学和综合高校。从编委构成来说,既有土家族本民族学者,还有汉族、侗族等民族专家,多民族共同编纂创造的特征明显。从专业分布来说,不仅有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汉语言文学、宗教学等学者,还有来自哲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法学等多学科学者,编委成员多达200余位,多学科特征非常突出。可以说,《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是多民族学者集体劳动共同编纂的劳动结晶,是多民族学者集体智慧的体现。

体现当代学人的时代情怀和历史担当。编纂出版《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系统整理和详细记录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提炼土家族民族精神,系统全面回顾和科学总结土家族研究的成就和历史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宣传和弘扬土家族聚居区优美的自然地理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党领导社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等,对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意义重大。同时,通过《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真实再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家族聚居区社会生产、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土家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新时代土家族聚居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区域智慧和历史经验,意义重大。

总之,《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内容翔实、资料丰富,集资料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为一体,是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民族文化工程。

(作者黄金系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王希辉系长江师范学院巴渝学者青年学者、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NzEyNjM0OQ==&mid=2247561805&idx=6&sn=d5e0ec87fb82eb8bda2cd5f83926c08e&chksm=fae806efcd9f8ff9be468bd75477eb956bfdfa9b80737bf0a55942c23461920305a4ae89e7c4&scene=2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