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湖北大学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专栏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湖北大学中…>>学术成果>>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郑晓云著作《傣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研究》书评

作者:宋晓阳  编辑:历史文化学院  审稿:文宣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07   阅读量:

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凸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增进文化认同、推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学院围绕土家族、傣泰民族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深刻分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力机制及其多维体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证样本和学理支撑。

 

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宋晓阳

《傣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受到学术界好评,获得了湖北省第13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该著作凝聚了湖北大学特聘教授郑晓云三十余年的心血,以宏大的学术视野、扎实的田野资料、鲜明的学术观点,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傣泰民族文化图景。

推动学术研究发展,提出新的学术概念。作为规模较大的跨境族群,傣泰民族主要包括中国云南傣族及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国家,与其有共同民族渊源关系的泰人,历史上频繁迁移。基于共同的民族渊源与一致的民族认同感,在不同地域中形成了一个以共同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经济基础和宗教信仰等为基础的傣泰民族文化圈。

学术界关于傣泰民族的起源说法不一。郑晓云认为,傣泰民族的早期历史在汉代以前尚无迹可寻,汉代以后分布于云南滇中地区,尤其是滇池周边,在随后的岁月中向南迁徙,并迁入周边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郑晓云在学术界率先提出“傣泰民族”“傣泰民族文化圈”等重要学术概念,试图冲破传统的学术研究藩篱,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和文献考据相结合,论证出傣泰跨境民族同宗同源的客观史实,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之后研究傣泰民族的迁移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学理基础与范式。

梳理傣泰民族历史,建构傣泰民族的迁移路径。东南亚国家的傣泰民族与中国的傣族有民族渊源。但是,当前学术界并没有很好地厘清傣泰民族迁徙的路径。郑晓云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关系网络,在宏观把握整体迁移历史的前提下,分别阐述傣泰民族先民从云南向缅甸、老挝、越南、泰国迁移的过程。迁移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的迁移,二是躲避战乱甚至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被强制迁移。尽管傣泰民族在历史上有频繁的迁徙,但是改变不了他们同宗同源的历史关系。

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一个民族得以接续传承的重要途径。傣泰民族先民由中国云南红河流域、澜沧江流域和云南西南的瑞丽江流域等地区,逐渐迁入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郑晓云认为,傣泰民族文化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典型特质,这是傣泰民族先民得以在新的居住地落地生根的重要因素。一是水稻种植。中南半岛最初普及的农耕方式为孟—高棉人赖以生存的“刀耕火种”型山地农业,无论是生产条件还是粮食供给对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傣泰民族先民迁入后带来的一种更高级的农业文明,即水稻种植农业。另一个因素则是其独特的社会制度——“勐—阪”制度。郑晓云认为,这一社会制度的功能与优越性在于能够在一个新移民地区较快地扎根,并且按照一套特定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体系运行,形成一个个在新移民地区的阵地,这就比分散的原住民有更大的扎根优势。因此,傣泰民族先民在迁移到新的地区后,仍然能够安定下来并发展壮大。

文化传播与关联,体现傣泰民族当代文化多样性。迁移并安居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扩散,即文化的复制,涉及宗教、生产技术、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郑晓云认为,可将有傣泰民族分布并且有共同文化、共同民族渊源关系的区域称为“傣泰民族文化圈”,其形成基础是一些共同的傣泰民族文化要素,例如民族认同、共同的分布区域、共同的语言、社会制度、宗教、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及经济基础等。

郑晓云肯定了同地区其他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傣泰民族在与其所分布地区本土文化的交融中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尊重傣泰民族文化本身的多样性,而且涵盖对傣泰民族文化圈中居住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友好互动。

利用民族渊源推动和平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傣泰民族迁移的过程中,基于共同的民族渊源,整个傣泰民族具有一致的民族认同感。郑晓云为傣泰民族研究提供了一种创新思维,即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民族渊源形成的友好民族关系,来构建国家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石及和谐周边环境的人文基础,进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形成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互动关系,推动经济建设。笔者认为这是郑晓云在这本书中又一个重要的理念创新,是这本学术著作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所在。

郑晓云提出,要尊重傣泰民族不同支系与住在国的文化融合,也应该积极促进不同国家傣泰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傣泰民族之间的交往堪称和谐和平的典范。因此,中国作为傣泰民族的发源地,也应该积极推动这一交流,增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通过加强边疆建设,推动边疆各民族人民繁荣发展,包括傣族人民在内的边疆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不断提升。

该书研究视野宏大、田野研究扎实深入、资料来源丰富、学术内涵深厚,不论从研究的选题、提出的学术观点还是研究范式、方法而言,都堪称近年来中国跨境民族研究的一项创新力作。

(原文链接:http://cssn.cn/skgz/bwyc/202302/t20230207_5586496.shtml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