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媒体报道
社会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社会媒体报道>>正文

【湖北日报】屈家岭遗址新发现填补中国建筑史空白

作者:  编辑:历史文化学院  审稿:文宣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07   阅读量:

湖北日报讯(记者海冰、张诗秋)12月4日,从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专家现场会获悉,该遗址新发现的史前大房子,显露出众多规模庞大、建造工艺考究的磉墩,是迄今最早的磉墩遗存。专家认为,相关发现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陶洋称,2021至2023年度考古发掘,揭露一处面积约510平方米的屈家岭文化大房子,编号为F38,平面呈东北至西南向曲尺状,自北向南分为四间,南端向西折出一间。F38主体面积约340平方米,外围设施(或为廊道)现存面积约170平方米。依据建筑形制及特征,推测F38为一处公共礼制性建筑。

最受关注的是,在房址范围,发现众多磉墩遗存。磉墩是古建筑的基础部分,起承载柱子、柱础以及墙体的作用。陶洋在考古发掘现场介绍,F38磉墩的营建流程为:首先挖走预置磉墩区域的原有软基层,在高低不平的起建面上堆筑纯净的黄土台基,锚定磉墩布设点位后在台基上挖深坑,再烧烤坑壁形成硬结面,后用红烧土混合黏土及零星猪骨填满深坑,形成磉墩。

此外,考古揭示的仓储类建筑和红烧土广场,皆位于F38北部,均分布在遗址南部台地,年代均为屈家岭文化时期,证明该区域为这一时期的高等级建筑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江汉平原史前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一种是用墙体承重,一种是用柱梁承重。F38发现磉墩,证明其是使用柱梁承重的木构建筑,木构建筑是我国历史时期建筑的主流形式。他还称,屈家岭遗址发现的磉墩,是已知最早的磉墩遗存,其在堆筑土台上掘洞、烘烤洞壁并进行填充的做法,显示出屈家岭先民为适应复杂地形,营造大体量建筑而进行的创新。该遗址的发现加深了我们对史前木构建筑技术演进的认识,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华平称,屈家岭遗址新发现的F38大型建筑,与此前发现的同是屈家岭文化面貌的湖南鸡叫城遗址大型木构建筑、湖北应城门板湾遗址“四室一厅”等,均属高等级建筑,丰富了对当时社会复杂化的认识。这些遗存共同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中游地区社会普遍加速发展,初步进入文明社会或者站在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湖北日报:https://www.workercn.cn/c/2023-12-05/8068245.shtml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