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分论坛——
在“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样性与交流互鉴”分论坛上,国内外学者围绕“全球视野下的古代文明研究”的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证实,距今5300年前后,包括长江、黄河和西辽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地区陆续进入文明阶段,各地区密切互动,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国交互作用圈”,奠定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介绍了黄河上游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南佐遗址是距今5000年左右仰韶文化晚期面积最大、工程量最大的聚落遗址之一。南佐遗址宏大的规模和展现出的强大组织调动能力,是区域政权出现的最有力的证明。韩建业认为:“当时黄土高原地区已经明确进入文明社会,出现了一个早期国家。”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先驱和代表之一。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队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介绍,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的一系列发现,揭示了红山文化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延续了北方地区长久以来的传统,同时接纳与整合其他地域传统,形成重礼仪轻世俗的开放、包容的社会体系,奠定了北方“原生型”文明的基础。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且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群。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孟华平教授表示:“在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成为中华早期文明多元格局中的重要代表,而石家河遗址是其中最突出的载体,可视为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中心,具有文化引领与文化辐射的重要地位。”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唐际根认为,商王朝作为黄河文明的代表之一,在文字、建筑、青铜器铸造、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体现出突出的创新性。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成果,他表示:“三星堆遗址展现了3000多年前的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的密切交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介绍了周代诸侯国曾国系列墓葬的发掘与研究情况,曾国系列考古发现揭开了不存于文献的周代诸侯国曾国的神秘面纱,构建了曾国长达700余年的历史,同时也为周代诸侯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