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媒体报道
社会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社会媒体报道>>正文

【中国社科网】扎实推进中国文化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作者:明海英 刘怀元  编辑:马璇  审稿:余芳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23   阅读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刘怀元)12月16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湖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的学者与会,围绕“中国文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论坛主题进行主旨报告。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建平在开幕式上提出,“中国文化发展论坛”作为湖北大学精心打造的学术品牌之一,始终关注中国文化发展研究领域的重大事项,经过近十年的连续创办,已成为享誉学界的一项学术盛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刘建平表示,本次论坛主题确定为“中国文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文化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贡献学术智慧。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喻立平表示,此次论坛以“中国文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展开研讨,是学习宣传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意义重大。喻立平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为主题,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地阐述。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深厚、优秀文化滋养下,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开启、展开和推进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着先进的文化。

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彭富春出席论坛。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江畅主持开幕式。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深层文化逻辑

在主旨报告阶段,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汪信砚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它的理论目标就是创造和不断推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目标是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同中国的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相结合。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内在地包含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上海大学教授孙伟平表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超越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建设更加先进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文化;二是超越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建设“后工业”的信息、智能文化。其中,价值观是方向,是灵魂。他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核心价值观的崛起,吸引、团结其他国家、地区的人民一道共建“和谐世界”。为此,必须大力增强文化价值吸引力,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增强文化服务亲和力,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增强文化体制引导力(保障力)。

吉林大学人文学部部长贺来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层的文化逻辑,以实践智慧的逻辑,超越了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文化逻辑的对立。使普遍性在与中国的特殊实际的内在结合中获得了具体内涵和现实性的品格。使特殊性保持着对普遍性的一种指向性和开放性,化解了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抽象的对峙。“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有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规定性,并在不断地拓展、充实,为人类的现代化事业融聚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成果。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正东提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的目标主体维度,提升到了历史主体维度的层面,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不仅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的一个科学总结,也是对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的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院长吴向东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不仅是我们党长期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概括总结,而且上升到了文明自觉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实践的道路自觉、对中国道路的文明自觉、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自觉。中国式现代化终结了历史的终结,超越了文明冲突,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意义,已经具有一种新型文明的意义。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教授王泽应表示,崇尚和谐、追求和平、希望和睦相处和宽容并包,始终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和谐、和睦是中华文明延绵发展、至今没有断绝的奥秘之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外力所迫,而是基于历史的自觉和文化的传统。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是对西方式扩张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摒弃和超越,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贡献,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江畅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在道德意义上的正当性,体现和符合了道义,体现了人民的期盼,中国现代化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目的就是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柏权表示,长江流域茶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文旅融合、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元素,此外还有包括地理标志产品及历史名茶,茶文献等,茶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有效地利用长江流域茶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茶文化资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吴成国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本次论坛围绕“中国文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展开研讨,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参会学者贡献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邃思考,有助于扎实推进中国文化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对推动深入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悉,论坛由湖北大学主办,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哲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湖北大学美学研究院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zx/bwyc/202212/t20221223_5572245.shtml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