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媒体报道
社会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社会媒体报道>>正文

【湖北日报】谱载千秋 志存高远——湖北第十六届晒谱活动聚焦荆楚文脉的学术解码与家族记忆

作者:  编辑:马璇  审稿:余芳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25   阅读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9月24日,湖北第十六届晒谱活动暨湖北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幕。本届晒谱活动以“谱载千秋,志存高远——湖北文脉的学术解码与家族记忆”为主题,通过家谱展览、主旨报告、学术研讨等形式,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进一步激活家族记忆、延续中华文脉,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国注入不竭动力。

晒谱活动已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家谱作为记录家族历史、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家庭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更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强化家教家风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的重要文献资源。

湖北是长江文明的重要策源地,楚文化的核心腹地,文献资源丰厚、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古代移民史上,湖北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移民,比如“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是探寻中华姓氏流转迁徙的重要地域。湖北历来盛产家谱,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地区进行家谱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对于继承民族传统、传续神州源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湖北省图书馆是我省收藏家谱文献最多、保存条件最好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2017年成立湖北家谱收藏中心,主要负责家谱收集、编目、入藏和保护工作。收藏中心现藏纸本家谱3000余种,其中清代、民国家谱300余种,收藏范围以湖北为主,涵盖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江苏、四川、重庆等地,同时极力推进数字化建设,2019年建成 “湖北家谱库”全文影像数据库供读者在馆内或远程阅览数字家谱。自2009年创办湖北晒谱活动以来,湖北省图书馆坚持以家谱文化为纽带,整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五届活动,已逐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晒谱活动不仅推动了家谱征集、整理、研究和展示的深入发展,更架起了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图书馆、地文部门、方志部门之间的合作桥梁,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了湖北智慧。

家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另一种文献佐证

此次晒谱活动最引人注目的学术亮点为四位重量级嘉宾的主旨报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熊召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文化传承发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勇刚,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民,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柏权,在开幕式主旨报告环节,从多个角度解读家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另一种文献佐证。在追寻家谱文献根脉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家国同构、文脉恒续的精神力量。名家解读为家谱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

熊召政以“从百姓到老百姓的演变”为题,揭示姓氏背后的文化、民族融合内涵。熊召政表示,百姓,原指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后演变为普通民众的代称。战国前,“百姓”专指百官贵族,与“黎民”形成阶级区分,例如《尚书·尧典》中“平章百姓”即指百官。汉代以降,“百姓”明确成为平民通称,唐宋诗词及明清小说广泛沿用此义。百姓语义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姓氏制度的变迁。熊召政举例熊、车、第五等姓氏形成缘由,并由此看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路径。熊召政分享说,以姓氏为小切口,阐述华夏文化圈不断扩大及诸民族融合的漫长过程。从中原到中国到中华,宏大历史叙事里,家谱这样的民间记录是重要补充。“中国历史由国史、地方志和家谱构成。家谱是百姓历史与个人身份的记载。”熊召政说,家谱资源正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另一种文献佐证,可以从每一个姓氏的起源发展看到民族的起源发展,看到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大书。

李勇刚以“家文化与生命的安顿”为题,从哲学层面阐释家国同构的历史语义和时代观照。家国同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庭被视为国家的微观缩影,国家则是家族的宏观扩展。儒家思想将家族伦理上升为国家治理原则,实现“孝”与“忠”的转化,构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逻辑。家国同构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也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当今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着中国胸怀、中国智慧。

张建民以“时代变迁与族谱编纂”为题,揭示近代湖北族谱所见的家族新记忆。张建民说,从这个历史时期的家谱可以看到,人们对家族、宗族的认识发生变化,突破家族宗族本位,范围扩大至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源于对晚清和民国时局的清醒认识,家谱记载中已意识到危机和生存竞争,并倡导团结以应对世界变局,家族团结成为民族主义基础。当时的家谱中已体现新的公民与法律意识,从以“族人”为本位转变为以“国民”“公民”为出发点,强调遵守家规同时不忽视法律。诸多家谱中都记载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中家族成员的贡献,体现了革命与爱国意识。张建民强调,上述这些变化,让我们对族谱中“史”的认识有突破,重视家谱本身的文献价值。

黄柏权以“从土司家族族谱看鄂西南土司社会”为题,探讨土司制度及其族谱所反映的当地自然、家族、人物、事件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土司族谱堪称当地的百科全书。”黄柏权介绍说,家谱是家族记忆和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鄂西南土司也渐习诗书,开始广泛纂修家谱。土司通过在家谱中对祖先权贵、忠贞和纯孝的形象塑造,强化了家族意识,彰显了礼仪之家的身份,使家族正统性文化身份日渐清晰,逐渐融入地方社会,拓宽了其在王朝国家中的生存空间。我们从土司家谱的记载中,也能清晰地看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路径。

进一步释放家谱等地方文献时代价值

家谱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基层记忆结构。作为记录宗族世系、家风家训、历史事迹的重要文献,家谱文献不仅反映了个体家族的发展轨迹,更折射出中华文化内在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强大生命力。

自2023年起,湖北省图书馆创新性地联合全国部分省级公共图书馆及家谱存藏机构共同举办晒谱活动,这一跨区域合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先河,也让湖北晒谱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展现湖北文化魅力、推动全国地方文献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的晒谱活动由湖北省图书馆主办,重庆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等多家省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响应与共同参与。

当天下午举行的湖北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李明杰以及来自长江流域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领导与专家学者,围绕“对话与共生:从方志档案到家族记忆的学术路径”核心议题,聚焦长江流域的地方文献、家谱文化、姓氏源流、家族社会、移民史、区域文化传承等方向,开展多维度、跨学科的学术探讨,为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建设领域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动能,助力进一步释放地方文献的文化价值。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省文旅厅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按照省委部署,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着力提升文化影响力,高度重视家谱等地方文献资源的保护利用,在政策引领、资源整合、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湖北省图书馆长期致力于家谱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依托湖北家谱收藏中心,已系统建构起多种类、多层次、广覆盖的馆藏体系。持续举办晒谱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传播渠道,推动馆藏家谱资源在文化研究、社会教育、家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今年晒谱活动以“谱载千秋,志存高远”为主题,更加突出专业性与参与性并重、传统传承与现代传播融合,展现了湖北在推动家谱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探索。家谱蕴藏着中华文化“热血基因”。我们将以谱牒为媒,延中华文脉之久远;以家谱为桥,通家国情怀之源流;以晒谱为阵,聚传承发展之合力,共同推动家谱文献保护利用迈向更高水平,在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湖北日报)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