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9 长江网讯(记者 万建辉) “长江流域精神文化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其产生和发展都和水有直接关系,受到水的启迪,孕育于长江水环境之中。”7月17日,由长江文化促进会、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三峡大学主办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湖北宜都举行,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晓云提出,水是长江文明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扮演着共同构筑长江文明的要素角色,长江文明中的各种支撑要素中都缺少不了水的因素。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晓云作主旨报告。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供图
如水扮演了沟通聚合长江文明大系统的联系角色,文明体内部从物质到非物质层面上的联系皆因水而达成;水扮演了长江流域人类生计基础构建的动力角色;水扮演了长江流域人类居住家园模式的塑造角色。水也构建起了长江流域人居环境的格局和特征,如形成了特有的江南水乡现象。
“可以说,在长江城市的特征和功能上,水都扮演了决定性的作用。”
郑晓云说,水还扮演了精神世界构建、思想文化创造的源泉角色,推动了长江流域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水在历史上扮演了支撑国家政治和经济命脉的角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吴国等国家就修建了运河。唐朝以后,北方的政权运行、民生和军队都仰仗长江水网运输。水上运输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经济和政治的命脉;水扮演了长江流域文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角色。水的因素推动了长江流域统一的生计基础形成、地域上的互联互通、社会经济文化大系统的聚合、共同的精神家园构建、共同的生活方式的形成等。
从水与长江文化精神体系构建角度看,老子、庄子等哲学家的思想都受到了水的启发,或以水为媒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孕育了江渎、大禹、屈原、杨泗等水神崇拜,长江流域水神体系是中国最丰富的;催生了杰出的文学艺术成果,从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诗歌,到李白、苏轼、陆游等诗人,作品中都饱含着对水的感悟与激情的抒发。
“长江文明是一个依托水而构建起来的文明。同样它的延续也依赖于水。因此思考如何维系长江文明,一个关键要素仍然是水。”
郑晓云说,在今天,长江流域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要素,如中国最重要的水源地、清洁能源基地、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涵养地等。这些要素同样都是影响到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可持续生存的重要要素,同时也是长江文明在当代新的核心支撑要素。
“那么,要延续长江文明,水文章怎么做?”
郑晓云提出了三条对策。首先要夯实长江文明中既有的有利于保护长江水的要素,同时也要构建新的、体现时代价值的要素。要通过文明的途径来保护水,就是要以文明作为一种尺度来衡量我们今天对待水的态度和方式,按照文明的要求来约束人类的水行为,考量对水资源利用的短期和长远利益,建构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要将水元素融入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包括和水相关的绿色产业发展、保护水环境、城市建设、构建水价值和社会行为等等。要思考构建长江水文明作为长江文明的一种亚文明。从水文明的角度出发,产生并发挥人类对长江水保护的能动性作用,对长江施加有积极价值指向性的、有生态文化意图、有合理行为模式性的影响。
还要推动长江水元素和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长江水元素是今天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提高公众对长江水的认知,从而有利于建设友好型社会。”郑晓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