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琦教授作客我院春秋讲坛

作者:院研究生会供稿  编辑:历史文化学院  审稿:文宣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09   阅读量:

2020年11月6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琦教授作客我院春秋讲坛,以《漕运线路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格局变动》为题做了一场精彩学术讲演。刘彦波副院长、郭娅教授、部分中国史学科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讲座,副院长雷平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系我院春秋讲坛第63讲,也是中国史前沿讲座之一。

_DSC5669

吴琦教授从“漕运的内涵与属性”、“漕运的演进及其线路变化”、“漕运线路变动中的经济格局变化”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漕运与经济格局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解读。首先,吴教授分析了“漕运”的内涵与属性。他认为,漕运是一件重大的国家事务。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漕运的本质属性不变,但其内涵却在不断地丰富。漕运有着高度的政治属性,同时具有丰富的经济内涵。

随后,吴琦教授从历史的维度讲解了漕运的演进及其线路变化。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来看,秦汉时期,漕运随需而作,属于临时性的粮食运输,漕运方向为东西向。隋唐时期,政府注重漕运制度的建设,实施了许多有益于后世的举措,漕运重心则开始向南方偏移,东南至西北方向的漕运线路越来越重要。宋元时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大运河格局形成,漕运制度日趋成熟、稳定,漕运方向也完全转变为东南至西北向。进入明清以后,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变化,漕运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不断发挥诸多社会功能。

吴琦教授还对漕运线路变动中的经济格局变化进行了阐释。他指出,漕运线路的变动反应了经济重心的转移。虽然高昂的漕运成本加剧了社会负担,但漕运的兴盛使运河两岸出现了具有发散与辐射作用的经济带,也为政府实施经济制衡与调节提供了一条途径。

_DSC5690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就学术素养、漕运与地理地势的关系等问题与吴琦教授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最后,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所长郭娅教授进行了讲评,她希望同学们从讲座中学到知识和方法,积极培养问题意识,在“学养”素质上多下功夫。

_DSC5694

主讲人简介:

吴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博士点负责人。主要从事明清社会史研究,先后承担“漕运与中国社会”、“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群体与社会变迁——多学科视野下的前近代社会群体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出版《漕运与中国社会》、《漕运·群体·社会——明清史论集》、《明清社会群体研究》、《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等多部著作,并在各类重点核心期刊上发表数十篇高质量学术论文。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