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我院边畈遗址考古项目成果入选“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

作者:综合  编辑:马璇  审稿:余芳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2025-01-17   阅读量:

躬身田野,破解长江文明密码;考古荆楚,展现长江文明成就。1月16日,湖北考古界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2024年度湖北考古工作汇报会在荆门召开,会上隆重揭晓2024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湖北大学孟华平教授考古团队主持的钟祥边畈遗址考古项目入选“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

http://lswh.hubu.edu.cn/__local/9/28/1F/BCECE5F0D834B0559F4781C4FB1_5C1687CD_21A1E.jpg?e=.jpg

据悉2024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由《江汉考古》编辑部与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联合主办,评审专家组由全国考古学界多位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主席、南京大学教授水涛表示,钟祥边畈遗址的新发现确认了新石器时代边畈文化的存在,填补了该地区早于油子岭文化阶段考古发现的空白。

2024年10月起,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荆门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组建的联合考古队,对钟祥边畈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明确了遗址的文化堆积状况,发现大量的遗迹遗物。专家认为,丰富遗存提供了研究该文化特征、谱系及文明探源的关键资料。

边畈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城南九里回族乡边畈村余家山头。据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华平介绍,该遗址于1983年3月调查发现,1984年至1986年历经两次发掘,发现一批以鼎为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为进一步明确该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文化特征、文化性质,探索长江中游地区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大学与钟祥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湖北大学钟祥边畈考古教学实习基地于2024年8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同年10月至12月,湖北大学2022级文博专业考古方向的15名本科生进入田野,对边畈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据介绍,本次发掘集中在边畈遗址中南部,发现遗迹较为丰富,包括有房基、烧土堆积、灰烬层堆积、灰坑、灰沟、瓮棺、墓葬、灶、陶片堆积、柱洞等。遗址出土器物较多,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石器、孔雀石、动物骨骼等。

遗址以新石器时代边畈文化的遗存最为丰富。孟华平称,长期以来,考古界对江汉平原东部地区早于油子岭文化、绝对年代早于6000年的遗存知之甚少。尽管边畈遗址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做过发掘,并命名为边畈文化,但由于发掘材料始终未发表,学术界对边畈文化遗存的认识和研究始终语焉不详,本次发掘揭露的边畈文化遗存较为丰富,提供了研究该文化特征、谱系及文明探源的关键资料。

孟华平认为,从文化地层上分析,边畈文化到油子岭文化是一个连续堆积的过程,地层叠压清晰、文化的演变几无缺环,证明边畈文化早于油子岭文化,且是油子岭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从出土陶器特征看,陶器的陶质、陶色、器形等都与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一期遗存比较接近,尤其是陶鼎,是边畈遗址数量最多、最典型、最具特色的陶器,其敞口折沿鼓腹、圆锥形鼎足的特征,均表明其与下王岗第一期遗存存在密切联系,年代可能为距今6500年至6900年。

孟华平表示,湖北大学考古团队未来计划扎根边畈深耕细作,进一步揭示边畈文化这一史前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分布范围等,为丰富完善湖北万年文化谱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