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宋小飞副研究员作客我院春秋讲坛,做了题为“关于非遗的思考——从抢救性保护到系统性保护”的讲座。讲座由学报编辑部马建强副编审主持,黄柏权院长、雷平副院长、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及中国史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宋小飞老师首先对“文化遗产”(cultura heritage)的概念及接受史作了简要阐述。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首次将“文化遗产”定义为在历史、艺术或科学等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2005年12月,我国也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随后,宋小飞老师从“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保护”四个方面,对非遗保护在中国的理论认识及发展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她认为“抢救性保护”是非遗保护的基础性工程,而“生产性保护”则着眼于“保护传承一体化”,并充分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融入现代社会的可能性。“整体性保护”主要关注两个层面的内容,即遗产自身的完整性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而“系统性保护”主要体现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该方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的最新认识,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举措。

在交流环节,学院青年教师及同学们就市场经济如何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跨国间对非遗文化的共享与争夺等问题与宋老师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最后,马建强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讲座展现了“文化遗产”在中国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对于我们理解及传承中国辉煌灿烂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马老师同时指出,此次讲座不仅能够丰富听众们对“文化遗产”概念和历史的理解,也有助于为师生们的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理论示范。